精彩看点:策略会 站着听 久违了!传递了什么?
来源:上海证券报    时间:2023-02-08 07:54:03

“没地方坐了,走廊上都挤满了人。”伴随券商恢复线下策略会,久违的会场上座无虚席甚至投资者站着听报告的一幕又重现了!

2月7日,民生证券“踏雪寻春”春季投资策略会于上海开幕,汇集了560余家中大型投资机构和近500家上市公司的主要负责人,记者走进策略会现场发现,会场上早早坐满了人,还有不少人挤在会场门外探头观看,投资者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本次策略会上,民生证券分析师以及行业专家热议2023年消费能否如期复苏、地产能否平稳着陆、产业转型与能源转型能否继续推进,以及困扰全球的通胀走势将会何去何从等市场焦点。


(资料图)

股债存在战略性机会

据民生证券测算,以2019年的增速作为潜在增速趋势值,测算得到2022年“超额”储蓄规模接近8万亿元。超额储蓄主要由地产减配和消费节制贡献。其中,居民减配地产贡献了约4万亿元超额储蓄;居民消费节制贡献了约2万亿元超额储蓄;居民赎回理财贡献了约0.8万亿元超额储蓄;减税降费贡献了约0.7万亿元超额储蓄。

民生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周君芝认为,2022年超额储蓄本质上是财政货币扩张结果,其经济含义是“政府扩杠杆,私人部门缩杠杆”。当消费和地产失去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基建扩张顶上,保证经济增长及居民收入不过度下降;当地产价格下行叠加民营房企信用收缩时,财政信用顶上,避免金融缩表。

超额储蓄之下何类资产将受益?周君芝表示,超额储蓄本质上与地产周期相关性极高。在超额储蓄释放过程中,当地产销售未有明显起色,股市和债市仍存在阶段性机会,节奏上债市早于股市。

看好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

民生证券策略首席牟一凌认为,当下市场对于弱复苏、流动性宽松的一致预期可能正在与现实基本面偏离,宏观波动率回归才是主线。

牟一凌表示,我们担忧的是,市场一致预期可能已经大幅偏离了现实基本面,这意味着风险和历史性的机会都会孕育而生。美元走弱的逻辑不应该是利率的下降,而应该是未来通胀黏性确定的长期购买力的下行。中国房地产的问题牵涉到资产负债表的波动,甚至牵涉到新的资产负债表扩张部门的接力问题,这都是宏观向上向下波动的来源。大级别的机会与风险孕育而生。美元计价大宗商品生产商,资源运输,重资产国企为代表的价值成长策略将是市场重要主线。围绕人工智能、元宇宙和数字化的主题投资也将带来机会。

应对未来动荡的环境,牟一凌建议配置以下几类资产:第一,伴随以美元为代表的信用走弱,站在货币反面的黄金,有供给约束和战略意义的大宗商品将会迎来机遇,包括油、金、铜和部分小金属,以及资源运输(油运和部分中国优势产业运输);第二,价值成长策略将在传统行业中逐步被挖掘,包括:煤炭、电信运营,部分战略性基础设施和重资产央企迎来重估(涉及建筑类、运输类和炼厂);第三,军工在全球GDP中比例上升的趋势会初步形成;第四,主题投资将从产业政策和海外映射上带来机遇: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元宇宙。

中国进入后工业化社会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表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人均GDP,当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2000美元,这标志着中国站在从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上。”

在产业化结构的角度,陆铭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以2021年的中国产业化结构来看,制造业和服务业在GDP占比分别是28%、53%,服务业约是制造业的两倍左右。就业占比的差距更加明显,服务业的就业占比为48%,制造业仅仅为18%。

产业发展方面,陆铭此前一直强调,如果中国真正实现了制造业强国,那么服务业的比重会变得更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制造业越强的国家,其制造业附加值往往越来自于生产型服务业,尤其是包括研发、设计、品牌、销售在内的服务业。二是,制造强国会带来国强民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层次会发生变化,服务消费所占比重会更高。

区域经济方面,陆铭认为,城市化水平将不断提升,人口持续向中心城市及周边范围集中;一些超大和特大城市将进入到与周边中小城市连片发展的都市圈状态;县城分类发展。未来,都市圈战略将是值得各界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踏雪寻春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