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资料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农村父母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在家乡,形成了大量留守儿童群体。2021年以来,我们分赴河南、湖北、湖南、江西4省共10县(区)展开专题调研。调研发现,中部农村留守儿童比例很高,部分农村占比超过50%。学校及家长反映手机管理是普遍的难题,其中最为困难的是留守儿童群体。国家应当将通过积极干预、防止严重的手机沉迷作为政府关心与服务留守儿童工作的重中之重。
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成因
我们面向河南、湖北、湖南三省九县(后文简称“三省调查”)中小学生家长开展了留守儿童手机管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3172份。调查显示,40.4%的留守儿童有专属手机,49.3%的留守儿童使用长辈的手机。看短视频和玩游戏是留守儿童主要的上网娱乐方式,占比分别是69%、33.1%。67.3%的家长认为自家孩子出现了手机沉迷的趋势,其中21.3%的家长认为孩子严重沉迷手机,事态已十分严重。江西某县六年级某班,老师反映周末在家玩手机10个小时以上的同学超过了一半。
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总结为四点:
第一,互联网快速发展,为留守儿童上网提供了基本条件。首先,快速普及的互联网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近10年,国家在农村大幅投资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互联网使用成本迅速降低,留守儿童接触使用互联网极为便利,互联网成为其认识世界的主要窗口。其次,一些资本化的互联网产业不断吸引着留守儿童沉迷其中。仅仅是网络游戏产业,每年就有上千亿的规模。在利益驱动下,互联网厂商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加用户黏性,吸引留守儿童进入互联网。最后,互联网使用规范尚不完善。国家和社会还没有形成相应的使用规范和价值观,互联网负面效应被放大。
第二,家庭管理缺位,导致留守儿童长时间使用手机。留守儿童监护人无法约束留守儿童使用手机。祖辈在照看儿童的同时,需要做农活或者其他工作,很难全程看护。为让儿童不打扰到自己,节假日时甚至会将手机当作“保姆”,这样,儿童既不会乱跑,也不会打扰自己,导致留守儿童过早拥有支配手机的权力,很早开始便对网络世界产生依恋。很多老师反映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就是玩手机,既不学习,也不出去玩,仿佛活在手机世界里面。近年来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生上网课,进一步加剧了沉迷手机的程度。
第三,同辈群体示范,导致手机沉迷成为新潮流。在家庭影响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同辈群体中的流行观念会深深影响留守儿童成长。不仅仅是留守儿童,一般的农村儿童也普遍沉迷手机。为了能够合群,留守儿童会主动去关注同辈群体关心的事物。湖南某县一名乡镇小学校长说,“学校里玩手机的学生比例达到70%—80%”。河南某县一所学校的心理老师做现场测验,问学生喜欢什么,结果55人的班级中,男生全部异口同声地说“游戏!”
第四,学习环境自由,加剧留守儿童沉迷手机。近几年,中小学“减负”工作迅速推进。“减负”目的是减掉压在中小学生身上过重的课外课内负担,在农村却产生“意外”后果。与城市不同,农村课外培训班原本就少,爷爷奶奶也很少有辅导能力及意识。留守儿童除了课内时间被老师监管学习以外,课余时间一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同时,留守儿童几乎没有课外学习任务。玩手机便成为他们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加剧了手机沉迷。
沉迷手机的严重危害
长期沉迷手机,使得互联网主导了留守儿童成长的方向,这是过去留守儿童不曾面对的新问题。这一问题的危害具体表现为身心不健康、精神坍塌与抗拒正常学习等。
第一,长期接触不良网络内容,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沉迷手机而忽略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湖北某县一中学2021年例行体检中发现,初一年级30%的学生达到重度视力不良,初三年级一个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戴眼镜;留守儿童更容易接触到暴力、色情(包括软色情)等不良内容,产生极端心理问题。
第二,“三观”扭曲,造成严重精神坍塌问题。网络主导下,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与价值观念都来源于网络。调查发现,学校只能影响在校期间,课外时间里,娱乐化和游戏化的网络世界反而成为留守儿童“引路人”。网络世界宣扬的娱乐化、游戏化的价值观念,如及时行乐、拜金主义潜移默化塑造着留守儿童的“三观”,造成严重的精神坍塌。在他们看来,“网上说的都是对的,现实当中的老师和家长什么都不懂。”在互联网面前,家庭、学校都失去了传统的话语权。
第三,抗拒正常课程学习,少数人甚至自我放弃。许多沉迷在游戏当中的留守儿童都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和抗拒心态,严重者甚至自我放弃。在学习态度都成问题的情况下,留守儿童难以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三省调查显示,58.5%的家长认为使用手机对学习成绩有负面影响,22.6%的家长则认为负面影响严重。许多老师反映,不少学生的学习状态基本就是“回家熬两天,在学校睡五天,浑浑噩噩,无心向学”。疫情网上教学期间,则是厌学情绪大爆发的阶段。由于只能上网课,许多留守儿童都拥有了手机,他们难以自控,又缺乏家庭监管,成绩普遍下降,低分率大幅度提升,正常开学后,老师不得不专门再花时间来补课。
防止手机沉迷的对策
第一,以学校为中心,将手机与网络管理常规化,加强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网络教育。可以将手机管理教育纳入课程,以学校为主,加强对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监护人的网络教育,增加家校协同管理手机的能力。对家长的教育目的是让监护人(尤其是老年人)充分意识到在家庭中严格手机管理、教育孩子合理使用手机的极端重要性。学校还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定期家访等方式教育家长,就手机管理的方式进行沟通,达成共识,达到课内课外教育相结合。
第二,在留守儿童占比大的农村学校,探索校内手机管理的各类有效措施。为了扭转手机管理的失控状态,一些中小学校探索配置探测器,尽可能杜绝手机在校园出现。加强校内巡查力度,不定时在课堂或课间巡查。在寄宿制学校中,加强夜间就寝后的巡查。在管理难度特别大的学校,还可以聘请专门团队。教育部门可以对一些重点学校加强相关资金支持。
第三,探索将手机管理工作延伸至课外,最大程度减少留守儿童接触手机时间。课外时间,尤其是暑假等长时间假期,是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黄金时间”,需要加大管理力度。农村中小学可增设时间较短的第三学期,在该学期中充分利用已有师资,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课程,如思想教育、劳动教育、历史教育和音乐体育等,将留守儿童课外时间利用起来,让他们远离手机,同时又能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补上素质教育的短板。
第四,国家要强化监管措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绿色网络环境。互联网发展不仅关系经济,更关系儿童成长和国家未来,具有战略意义。国家采取的一些如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等监管措施,实践效果有限,未成年人仍可通过各种方式逃脱。建议监管范围要从游戏扩大到短视频、直播、网络小说与社交软件等。同时进一步立法和出台政策强化互联网企业内容审核责任,为留守儿童创造绿色网络环境。
第五,政府相关部门要提高问题发现和干预能力。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提出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保护。政府相关部门要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保持密切关注和引导,发现存在严重手机沉迷等异常状况时,需要及时介入干预,防止出现更为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在干预过程中,多元力量协调非常重要,要结合政府(共青团、妇联)、学校、家庭、社区、医院、社会组织等力量。
X 关闭
X 关闭